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惠婷(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研究實習員),汪金英(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更好教育的期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政治清醒和戰略定力。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必須回答好、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充分認識數字生產力躍升驅動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客觀必然性,深化數字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現實路徑等研究,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數字化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生產力越來越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基于數字生產力的變革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形主流思想、匡正行為規范、引領價值認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其數字化轉型必將成為一個新的議題。
在數字化技術賦能各個領域蓬勃發展之時,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價值共識,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為紓解社會矛盾提供精神支撐,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力量,為教育主客體間價值認同提供載體工具。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夠加快國家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覆蓋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結構、全系統、全過程的深度數字化變革,能夠為加快國家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形成高效智能科學的育人新形態貢獻學科力量。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能夠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和引領力。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數據為核心、以算法為基礎,通過繪制“精準畫像”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教育服務,提升了主流意識形態精準傳播力和強大引領力。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客觀必然性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順應時代呼喚,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外部形態改變,而是從人的現實生活出發,以人的精神需要為起點,經過精神生產、精神轉化不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過程,有著深刻的客觀必然性。
一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數字生產力成為時代最強音,數字生產力賦能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交流方式及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成為客觀必然。
二是資本與數字技術結合催生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形態數字資本主義,由此產生的精神政治在虛擬世界的遮蔽下以更加華麗的生命政治形式統治人的精神。為應對其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穩定的干擾,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實現中國特色的數字化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進路
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無論育人的載體、手段如何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展開。由此,數字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回歸數字技術遵循實踐邏輯構建人們的主體精神,豐富、解放人們的精神生活這一理想愿景。
當前,人類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無所不包的龐大數字體系推進中發生著深刻變革。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現實進路構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
一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政治生態。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轉型過程中,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完善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
二是強化思想政治數字化轉型發展理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思想政治數字化轉型要以守正創新、協同精準為導向,抓好“虛擬與現實”“數字與價值”“傳統與轉型”三個關鍵,為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激發動力,更好地書寫新征程鑄魂育人奮進新篇章。
三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數字轉型系統空間。立足中國國情,基于數字關系、人機交互、場景應用的基本數字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方式由技術邏輯向生活邏輯轉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動態數據信息建模機制;提升符合數字轉型要求的媒介資源數字融合能力,細化回歸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圈層的數字圈層;提效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資源的集約能力,創新媒介融合構建主體意識自覺新的增長點;探索以人的主體需求為起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呈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