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郝立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京大學就業質量研究中心)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疊加興起,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生態問題越發成為多領域、深層次的重要問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要素生產驅動生態化發展,成為解決生態問題、滿足人民對優美環境向往的有效化解之道。面對全球大變局和國內需求升級的雙重影響,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自主創新,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生態意蘊,以生態為科技創新的“底色”和指向,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的生態格局,已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理解科技創新的生態意蘊
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內在動力,日益成為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這要求科技創新必須從重速度和數量轉向重質量和生態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隨著我國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科技創新生態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文明新形態,這一文明形態在堅持人類主體地位基礎上,突破理性主義和工具實用主義的窠臼,不斷拓展道德關懷的范圍和對象,形成人、自然和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社會發展狀態。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過程就是人和自然不斷打交道從而實現生態現代化的過程,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技創新。從人類文明發展史可以看到,自然對于人類的附魅、祛魅和返魅,離不開人所掌握的自然發展規律和生產工藝,離不開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更是要充分利用科技發展最新成果,讓科技創新賦能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科技創新生態化是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必然選擇。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這既表征著人對自然的能動性,又暗含著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過程,這種生產能力是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以適應經濟、生態、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綠色化科技和科技綠色化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綠色化科技是實行生態化和清潔化生產方式,循環利用原材料和廢棄物,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隨著現代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科技種類和功能日益豐富。比如,減量技術、資源化技術、再利用技術等。而科技綠色化則是將生態學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滲透到技術創新體系中,按照生態化和系統化思維設計和使用科技。比如,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突破單一科技領域限制,從多點多維整合為“去中心化”的系統集成,生態思維和整體意識成為其內在要求。
三是科技創新生態化是增進價值認同的有效途徑。價值認同是社會成員在對不同社會價值符號理解與認可基礎上,產生集體意識進而達成理性自覺的過程。在現代文明社會,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一種社會價值認同樣態。在這種價值認同下,科技創新表現為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這也是依靠科技力量向大自然進軍的狂飆過程。但隨著一系列生態危機頻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人的和諧則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這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現基礎。在這個實現過程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成為當代價值符號,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成為人類社會文明提升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
把握科技創新的生態原則
科技創新發展本身往往并沒有善惡價值指向。從波普爾的科學否證論或庫恩的科學范式論等諸多理論中可以看出,科學雖不代表真理和正義,但秉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來使用和反思科學是必要的。這啟示我們,在風險社會背景下,人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所采用的科技要素,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本,堅持生態化原則和方向。
一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原則。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沒有科技創新發展作為基礎戰略支撐,就不可能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重任。科技創新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從原有較為單一的學科創新走向綜合的跨學科創新,這是科技創新發展本身的發展規律,也是科技健康前行的要求。當代關涉到生態環境的基因技術、生物工程、環保科技等領域的發展,正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科技賦能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在對自然規律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要用科技力量加深對碳循環機理等自然規律的認識,“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二是堅持生命共同體的原則。生命的延展和存續是社會關系建構、歷史活動推進的前提。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化過程中,不斷超越自然有限性,“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從而結成“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生命共同體。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理性濫用顛覆了“人是自然界的看護者”身份,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關系遭受沖擊。環境惡化警示我們反思科技創新中的生命視域。我們不僅要把人類看作生命共同體,更要從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生命共同體。作為人類能力增強手段的科技創新,不僅要實現自然界的人化和人本質的對象化,也要保障人和自然的共存共生共榮,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
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作為一種面向未來和創新的道德觀,可持續發展表現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基本價值取向包括生產力標準、生態標準和社會標準。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一方面,科技創新作為生產要素滿足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需求,主要基于“物理學和化學”,表現為一種“操縱自然的科學能力”。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又充分考慮了“環境中的生物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也充分反映了生態文明的理念。因此,科技創新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既要為社會生產提供足夠多的物質基礎,也要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實現途徑。
構建科技創新的生態格局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種發展方式的實現呼喚科技創新來增值賦能。審慎合理地對待科技創新,構建科技創新的生態格局,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助推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說明的是,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不同于科技創新生態的發展。前者指的是生態學向科技創新領域的生成,后者則指的是科技的研發、量產和市場的鏈條化發展過程。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格局,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觀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導向。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如今,科技創新已超出人與自然雙向建構的過程,成為一種社會建制方式和手段,并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大大推動生產力向前躍進。“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在把握客觀發展規律基礎上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調整和改善,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既以創新為動力,又以綠色為方向,同時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各層次各領域。這意味著,在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解決社會內外聯動、公平正義、和諧發展等問題。
二是以生態科技文化為指向。生態危機引發的生存問題,迫使人們審視自身的文化。正如沃斯特(Donald Worster)所言,“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自身,而在于我們的文化系統”。這就需要我們放下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糾正生態中心主義的偏頗,從征服自然的傳統科技文化轉向生態科技文化。生態科技文化主張用生態文明價值觀評價和規約科技的創新發展和應用范圍,從而確保科技沿著生態文明的方向健康發展,是生態文明和科技發展協同創新的必然趨勢。培育和涵養生態科技文化,一方面,要充分吸收人類科技文化和生態文化。比如,西方科學范式、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等理論成果。另一方面,還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科技和生態啟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儒家強調的“時中”和“不違農時”等,就是在把握自然規律基礎上總結出的生態智慧。
三是以制度機制創新為保障。科技創新生態化發展的過程,需要規章制度為其設定實施框架和踐行方向,并需要法律為其健康運行保駕護航。我國近年來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生態保護、生態利用、生態修復、生態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文件,用制度和法規為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提供支撐。另外,我們要營造良好的機制創新氛圍,完善科技生態化評價體系,對科技研發和應用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進行全面綜合評估,充分釋放綠色生態技術的實踐動能,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利用科技創新合理開發新能源,從而確保既能管當前又能利長遠。
總之,科技創新要堅持生態化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為生態文明建設增值賦能,用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創新的生態價值和倫理價值,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和目標融入科技創新的全過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