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文虎(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近年來,隨著虛擬數字人的興起,中國古典美學的當代傳播迎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不少國風虛擬數字人被賦予了古典文化特質,在傳統戲曲、古典詩詞、書法、方言等各個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時代傳播中國古典美學的虛擬化身。
將傳統美學特質與智能技術相結合
所謂虛擬數字人,是通過智能技術在數字化空間實現人機交互的擬人化形象。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走紅,虛擬數字人迅速成為近年來的關注焦點與投資熱點。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虛擬數字人帶動產業市場規模為1866.1億元,預計2025年可能高達6402.7億元,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從當前國內虛擬數字人的整體發展態勢來看,娛樂功能、社交功能和服務功能是AI技術發展的重心。但需要指出的是,虛擬數字人的文化屬性也逐漸得到了相關研發機構和資本市場的重視。隨著近年來國潮風的興起,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質的虛擬數字人開始涌現,引發了廣泛關注。在傳統戲曲領域,“翎”作為超寫實虛擬數字人,其外貌造型帶有鮮明的東方美學特質,其聲音來自京劇梅派傳人,“她”曾在央視國風少年創演節目中表演京劇梅派經典《天女散花》的片段,獲得眾多粉絲的點贊。在方言領域,科大訊飛蘇州研究院開發的古風孿生虛擬數字人“雨笙”在方言保護公益短片《姑蘇瑣記·天仙子》中展現了AI版的“吳儂軟語”。此外,由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開發的國風虛擬數字人“艾靈”不僅能寫藏頭詩,演唱古風歌曲,還能模仿顏真卿、柳宗元等古代書法名家的字體風格,在未來還有可能學習傳統戲曲和各種方言,可謂一名通曉詩詞歌賦的全能型文化傳播使者。
毋庸置疑,無論是外在造型抑或內在神韻,現有的國產虛擬數字人已逐漸擺脫了對歐美風、日韓風的簡單模仿,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特質與智能技術有機結合的可能性和發展潛力。
促進中國古典美學傳播的文創化與國際化
在智能傳播時代,虛擬數字人的興起對激發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智能技術的審美形態的轉型強調通過人機互動促進古典美學傳播,讓更廣泛的年輕群體和海外受眾切實體驗到中國古典美學的價值與魅力。具體來看,當前虛擬數字人在中國古典美學領域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文創化與國際化兩大趨勢。
第一,中國古典美學傳播趨向文創化。中國古典美學蘊含的豐富資源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無盡的寶藏。打造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國風虛擬數字人形象,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美學符號,在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學精神的同時提升其品牌價值,是實現文創化的重要路徑。2022年,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古典美學風格的國風虛擬數字人走進公眾視野。浙江衛視推出了宋韻文化的傳播者——虛擬數字人“谷小雨”。“谷小雨”曾在電視節目中與真人同臺誦讀宋詞,并與歌手跨次元演唱由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編的歌曲《但愿人長久》,該演唱視頻播放量突破一千萬次,迅速成為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上的熱門話題。
同樣是以宋文化為背景,傳說中蘇東坡伶牙俐齒的妹妹蘇小妹也被打造成了能歌善舞的國風虛擬數字人。虛擬數字人“蘇小妹”的外形、頭飾和服裝都以宋代美學風格為基礎,顯得既內斂又典雅,深受年輕受眾的喜愛。“蘇小妹”曾參演2022年北京廣播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并在跨次元實境舞臺秀《星河入夢》中與真人演員同臺“舞劍”,很快引發熱議。此外,帶有鮮明四川地域文化特質的“蘇小妹”還被特聘為眉山“數字代言人”和“宋文化推薦官”。眉山是蘇洵、蘇軾、蘇轍三位宋代著名文人的故鄉,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底蘊。蘇小妹早就與眉山結下濃厚的文化情緣,明末清初戲曲家李玉在劇目《眉山秀》里就刻畫了一位聰慧無比、才氣奪人而且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蘇小妹形象。無疑,作為承載宋代美學的虛擬形象,虛擬數字人“蘇小妹”將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及眉山文旅的數字化轉型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中國古典美學傳播走向國際化。要讓海外受眾認同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價值,就需要先普及基礎性的古典文化知識。在2021年“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虛擬數字人推廣宣傳片中,知識類虛擬數字人“梅澀甜”成為推廣大使,吸引了眾多海外觀眾圍觀。“梅澀甜”被稱為第一個由作家所孵化的虛擬數字人,其人設均由專業作家把關。“梅澀甜”曾主持《梅得說》讀書系列,“她”擅長通過幽默的口吻向大眾傳遞具有含金量的“硬知識”。在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的推廣視頻中,“梅澀甜”用風趣的表達方式講解了“文”字背后蘊藏的豐富內涵,展現出了漢字之美。
更進一步來看,中國古典美學的對外傳播不能停留在認知層面,而要切切實實讓海外受眾真正體驗到中國古典美學的鮮活感。因此,打造既具有民族美學特質又能夠被海外受眾廣泛接受的虛擬數字人就顯得非常重要。2022年,以敦煌壁畫飛天為原型設計的虛擬數字人“天妤”得到海內外受眾的熱捧。在系列短片中,“她”展現了鳳凰妝、琵琶、巾舞等凸顯傳統美學風格的主題內容,引發了不少外國網友的濃厚興趣,迅速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傳統文化傳播使者。從外在造型來看,“天妤”的服飾、發型、發飾多依托敦煌石窟中的文物,整體上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端莊華美的敦煌藝術風格。除了在設計上汲取傳統的敦煌美學特質外,設計者還試圖將其與多元化的現代時尚風潮相融合,從而營造出一種跨越古今的美學意境。“天妤”作為首個在海外走紅的超寫實國風虛擬數字人,得到了新華網、《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媒體的一致好評,可視為一個成功采用中國古典美學意象來呈現傳統美學理念的典型。
在國際傳播領域,創新表達方式對如何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鮮活、立體的虛擬數字人來傳達抽象、深邃的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利用智能技術向世界傳遞東方美學的魅力與氣度,是實現文化創新的題中應有之義。
亟須解決形象失真與商業氣息過重問題
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形態,虛擬數字人若要真正成為傳播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載體,尚有不少值得提升和完善之處。
首先,在技術應用層面,虛擬數字人存在失真這一亟待突破的技術瓶頸。與普通的動漫人物不同,虛擬數字人特別注重人物形象的“逼真感”。“逼真感”較高的虛擬數字人往往能與用戶形成強有力的情感連接。不過,當前不少虛擬數字人在造型、動作、表達等方面屢屢出現失真現象,成為設計者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技術硬傷。例如,被熱捧的國風虛擬數字人“翎”就曾被網友批評“面部僵硬”,而知識類虛擬數字人“梅澀甜”也被揶揄“塑膠感嚴重”。根據日本科學家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論,若虛擬數字人與真人的“擬真度”達到一個特定的臨界點,那么哪怕微小的不自然或不真實感都很容易給受眾造成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必須彌補人機智能交互技術的不足,賦予虛擬數字人更貼合人性的情感特質,強化受眾對虛擬數字人的信任感,這樣才能真正使虛擬數字人成為具有共情力的文化傳播使者。
其次,在傳播策略層面,商業與文化之間存在失衡。從企業的立場來看,虛擬數字人的制作成本較大,制作周期較長,因而快速使虛擬數字人實現商業變現成為其首要目標。然而,在短期內過度凸顯虛擬數字人的商業屬性必然會削弱其文化屬性,且不利于虛擬數字人的長遠發展。2021年端午節期間,國風虛擬數字人“翎”在小紅書平臺首次帶貨口紅,不料卻遭遇“翻車”。不少網友質疑,“翎”作為虛擬數字人,如何判斷口紅的干濕度?實際上,“翎”在2020年剛出道時,其人設是一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她”通過京劇、書法、太極拳等形式呈現古樸典雅的東方美學特質,深受網民的喜愛。不過,隨著“翎”的走紅,各大品牌紛紛向其伸出橄欖枝。但商業氣息過重、定位不夠準確等因素,導致其聲譽受到一些負面影響。由此看來,如果虛擬數字人只是將國風作為廣告宣傳的噱頭,缺乏能有效體現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實質性內容作為立足點,那么再華麗的虛擬數字人也很容易遭遇“人設崩塌”。
從技術的演化趨勢來看,虛擬數字人勢必會成為傳播中國古典美學的新載體,其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演進道路上難免會有曲折。在“元宇宙+國潮”的傳播語境下,更多國風虛擬數字人將不斷涌現。例如,中華書局推出“蘇東坡3D寫實數字人”項目,新華網推出“中華文化推薦官”虛擬數字人“筱竹”,思庫傳播發布“國風文化發現者”虛擬數字人“靈夕”。諸如此類具有中華文化特質的虛擬數字人將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它們的發展也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古典美學的傳播,讓更多海內外受眾領略中國古典美學的價值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