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潤達、馬宗文(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進入了一個“顛覆性創新、源頭創新逐漸涌現”的時期,基礎研究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引擎,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需求愈發強烈和急迫。在這一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國際科技合作。
新時期亟須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基礎研究離不開廣泛、深入的科技合作,推動基礎研究國際化是未來科研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趨勢。
國際合作是基礎研究的重要推手。基礎研究在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了先導作用,電磁學突破、核能開發、量子力學興起,這些打開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提升和科技文明進步大門的鑰匙,無一不緣起于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的思想碰撞和合作交流。可以說,具有國際合作基因的基礎研究托起了科學大廈的地基。如多國科學家合作開展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繪制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極大推動了醫學研究和基因工程技術發展。當前,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協同創新、合作創新、開放創新勢不可擋,很多研究突破越來越依靠大型科研設施和大團隊協作完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基礎研究領域進一步開展廣泛有效的國際合作。
應對人類發展難題離不開國際合作。人類利益休戚與共、命運緊密相連,很多全球性問題僅靠一個國家或少數國家難以解決,需要深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比如,2020年以來,多國科學家合作開發出預防新冠肺炎的RNA疫苗,這個過程中,國際科技合作加速了研發進程,縮短了研發周期。此外,大范圍的區域氣候變化研究、全球地球物理場研究及全球尺度地球物質組成研究等重大課題都需要多個國家合作才能解決。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國際眼光的科學家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協同效應有助于增強研究問題的前沿性、研究思路的開闊性,也有助于培養科學家的宏觀和戰略思維。西方社會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國際基礎科學計劃(IBSP)注重發展政府間的合作,以加強基礎科學和科學教育的能力。
我國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蓄勢待發
國家對包括基礎研究在內的研發活動的有力支持是促進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演進與更替的關鍵因素之一。據統計,中國的學術產出占世界總產出的比例已經接近20%,在高影響力科研成果上已經達到20%,這一比例已超過日本,正在追趕美國。近年來,中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打造基礎研究合作的硬件平臺,拓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網絡,營造了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
一是強化了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等文件,為我國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國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近年來快速提高,初步測算,202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1951億元,占研發經費比重為6.32%,連續4年保持6%以上的水平,為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打造了基礎研究合作的硬件平臺。我國圍繞量子科學、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納米科技等重點領域部署了一批基礎性的研究項目,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了500米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動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4000余家單位、10.1萬余套大型科學儀器和80多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納入了開放共享的網絡,基礎研究及進一步開展廣泛合作的實驗條件和平臺已經具備。
三是拓展了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網絡。中國與16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15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參與了涉及科技的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合作機制,部分聚焦在基礎研究領域。通過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建設53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8個國家建立了官方科技園區合作關系,“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涌現,為“一帶一路”基礎研究合作打下基礎。
四是營造了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2016年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類專項的項目類型中,基礎前沿類項目接近四成,中外合作方聯手解決基礎研究領域難題。在國際化人才支持方面,從2020年開始,杰青、優青放開國籍限制,向在中國工作的外籍學者開放。2021年,FAST正式向全球開放共享,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向全球共享科學研究設施,促進天文研究國際合作。
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舉措
成果斐然的同時,“卡脖子”問題仍然長期存在,背后反映的是基礎研究能力的不足。因此,我國基礎研究國際合作需要進行戰略謀劃并長期堅持。
打造有利于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政策環境。應制定長期穩定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國家戰略,推動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大科學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平臺的優化整合,為人才提供一流的合作平臺。聯合全球科學家共同攻克科學難關,探索培養、訪學、借調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在開放合作中促進人才交流。開展國際化人才政策改革創新試點,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環境條件,建設國際化人才培養法律法規體系,為各類人才全面、安心發展提供保障。
構筑致力于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平臺。要立足基礎研究打造國際聯合實驗室,采用靈活的運作組織模式,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同時,支持與國際著名科學家或研究機構開展實質性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設立科學研究基金,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和吸引著名研究機構及頂級科學家參與。此外,要探索依托大科學設施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及交流,用好先進科學裝置助力國際化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通過實驗儀器、設備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繼續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全球科技合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逆全球化”挑戰。在此情形下,應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繼續以積極、坦蕩的合作心態,更加關注產業鏈前端的基礎研究。要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全球共同挑戰,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推動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項目能夠更大范圍、更加便利地對外開放。對于國家間、組織間的基礎研究項目應長期深度支持,研究國際科技合作資金出國(境)的靈活妥善方式等。
深度參與基礎研究領域全球科技治理。主動發起、積極參與基礎研究領域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組織對接,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鼓勵中國科學家和社會組織機構發起大型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增加中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貢獻。加大培養熟悉國際規則、慣例和風俗習慣的國際化人才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領軍人才,做好國際科技組織人才推送。鼓勵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國際進行一系列重要學術兼職,在國際組織任職、擔任重要國際會議主席和科學委員會成員,參與重要科學議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