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禹潔(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隨著信息技術、傳播格局、產業邊界的不斷迭代和升級,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普及和影響力提升,新聞傳播方式、媒體格局、輿論環境都在不斷演化和重塑。全媒體時代,媒體形態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令新聞傳播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媒體從單一的信息傳遞者轉變為信息的生產、整合、傳遞和應用的全鏈條參與者,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新聞業務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的媒體生態。
技術革命與人媒共生體新階段的來臨,促使高校教育刷新固有的思維定式,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所謂的“全媒體”并非媒體種類的“全”,而是強調信息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這也意味著全媒體人才的培養并非簡單的技能疊加,而應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在新媒體技術不斷革新的語境下,探討推動全媒體人才培養的三重向度,不僅是在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實踐中回應融合人才的培養模式,更可以為學科融合提供新的視角。
技術思維:
傳媒生態融合重構的時代要求
技術的發展對于傳媒生態的重構與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技術思維不僅是對技術的運用,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在媒體行業,技術思維需要結合具體的實踐場景,將數字化工具和技術與媒體傳播實踐相結合,通過數據分析、網絡營銷、社交媒體運營等手段,探索更加高效、便捷、互動的傳播方式。為此,全媒體人才不僅要掌握基礎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技術思維,從而適應數字化、網絡化媒體環境,創造和傳播更優質的內容。
首先,全媒體人才需要具備全面的技術素養,了解傳媒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化工具、軟件和設備,提升內容產品質量,從而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優勢,以更好地應對挑戰。一方面,高校可開展實訓課程,著眼于內容生產的提質增效,通過在學習實踐中的內容采集、加工、多渠道分發等基本環節的磨煉,鞏固和提升學生能力,著力于熟悉全媒體技術的編輯、記者和運營師等人才方陣的培養。另一方面,還可以與宣傳部門、輿情管理部門和各大媒體機構共同推進協同育人模式,強化產學研合作和行業資格認證,建立全媒體實踐基地,在實踐中更好地了解行業趨勢,為促進傳媒生態的深度融合與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創新思路。
其次,全媒體人才需要具備理解技術邏輯的能力,即熟悉和了解技術背后的原理和架構,能夠運用技術理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主要包括:理解和應用傳媒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將技術與傳媒內容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傳媒產品和服務;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傳媒工作效率和品質;對于技術的使用進行評估和優化,從而實現最佳效果等。目前來看,我國與全媒體人才相關的專業基本分布在新聞傳播學學科,在全民媒介實踐的大趨勢下,傳統新聞傳播教育體系遭遇挑戰,國內很多高校也注意到了技術發展對于新聞傳播業的深刻影響,適時開設新課程,旨在豐富學生的技術知識、培養多樣化技能,進而幫助學生理解技術邏輯,從而在未來工作中更好地運用技術。
人文精神:
現代傳媒教育的價值旨歸
技術革新給以實踐應用性為特征的新聞傳播學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但文科的科學化不意味著對人文意蘊涵養的淡化。在現代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歷來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關于人的能動性、自我存在、個性發展等問題,也一直是教育學界討論的熱點。要理性地認識到,全媒體人才的培養中不僅要注重技術和理工思維的賦能,更要反思冰冷的工具理性背后對于價值理性的追求,在突出技能實踐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涵養。
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在傳媒行業中,人文精神可以影響到我們對媒介、信息、受眾的認知和態度。有學者指出,提升人文意蘊涵養主要包含提升統攝知識之“智識”、培養創新能力之“美識”、構筑自我存在之“意識”三個價值維度。“智識”強調對知識的綜合性應用,“美識”注重審美教育對創新能力的培育,“意識”呼喚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整合,從而彰顯人自我存在的完整性。
文科思維與技術思維的碰撞并非單向度的博弈,而是一種雙向度的交互融合。提升全媒體人才培養的人文意蘊,首先要練就學生在知識融合中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批判思維,使其能夠在信息超載和虛假信息的挑戰中,獲取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并進行整合和加工,創造性地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傳播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其次要不斷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藝術審美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是傳媒專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藝術的學習,學生能夠以藝術的觀念、視角和知識體系去看待自己領域的專業知識,收獲全新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創新性的工作。最后要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的理想抱負建立在對國家、社會負責的基礎上,樹立起堅定反映社情民意、勇當時代先鋒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要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傳媒業已經成為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在實踐中要以價值引領為主線,培養學生深厚的社會責任感。
跨界能力:
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探索
新媒體通過信息技術的加持,完成了對傳統媒體形式的揚棄,媒體之間的邊界變得愈發開放和弱化,由此直接導致了媒體業務邊界的模糊。從傳統的新聞采編到廣告營銷、公關策劃、數字化媒體產品設計、數據分析,全媒體人才需要將各個領域的技能和知識進行跨界整合和應用,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行業發展的變革及創新。傳媒教育也要主動迎合跨界融合趨勢,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學會“跳出新聞學新聞”。
就跨界能力來看,在國內,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新聞教育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中國人民大學自2011年開設“法學—新聞”本科實驗班,至今已經創辦“法學—新聞”“智能傳播與公共治理”“數據管理與新媒體運營”等五類跨學科雙學位實驗班。復旦大學早在2012年就推出新聞本科生的“2+2”培養模式,在本科階段的第一、二學年,學生可從經濟學、社會學、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四種方向中任選其一進行學習,第三、四學年則按照新聞傳播學各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學習,通過緊湊的學習安排,系統掌握兩門學科本科專業知識。在國外,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通過與各大學院合作,推出了包括“城市計算”“生物媒體工程”“跨媒體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涉及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多個領域的跨界合作課程。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在不同領域的交叉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推動各領域之間的跨界合作和創新。
除了開設跨學科課程、提供跨學科實踐機會,高校還可以通過提供專業交叉學位、建立課程自主選擇機制等方式,實現更多傳媒專業與更多領域的學科融合,培養具有多領域技能和知識的全媒體人才。與此同時,隨著在線學習平臺的發展和教學資源的進一步開放,高校可篩選優質在線課程、開放學習資源,組織跨學科學習小組或社團,幫助學生擴展其學習領域,提升跨界能力。
全媒體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傳媒產業的轉型升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的實現等問題。高校要充分把握時代需求,抓住技術思維、人文精神、跨界能力這三個關鍵要素,推進學科資源整合和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更好地滿足媒介融合環境對于全媒體人才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