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李彬)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進一步加強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青年學者之間的交流,4月22、23日,第四屆中國青年馬克思主義大會在電子科技大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來自全國的30余位知名專家和180余名青年學者受邀參會,圍繞“人類文明、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的主題,共探學術前沿、共議學科發展。4月23日,“交鋒·青年學者”專場和“領航·期刊主編”專場同時進行。
與會專家圍繞大會主題,根據自身研究方向進行主旨發言,各報刊負責人從工作經歷和報刊特點出發,對文章選題提出建議。
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白顯良論述了實施精準思政的幾重要求。認識層面,應有系統觀念、精準理念、精致思維正確認識精準思政;要素層面,基于對象的實際情況去匹配要素;過程層面,要以教育對象作為落腳點來解決一個供和需的問題;結果層面,要追求時效、追求質量。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蔡文成從價值、制度、形式、內容和實踐四方面講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即先進的價值理想引領人民當家作主,科學的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完整的內容形式支撐人民當家作主,全面的實踐過程推進人民當家作主。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紅娟從核心概念的時代轉換過程中消解和重生、核心概念在空間上的擴展、核心概念向實踐的轉換三方面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中重要經典概念。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岳奎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中國化的關系這一核心,闡述了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早期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三個問題。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孫賀進行題為《中國式現代化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的演講。他從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兩行”、“兩化”入手,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從概念上、內涵上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性、必要性、正確性,點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必然是時代化的過程,是一個概念整體。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唐皇鳳進行題為《創造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人發展人類政治文明的獨特貢獻》的發言。他指出,制度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關鍵要素,闡釋了人類制度文明演進的歷史邏輯,分析了新型政黨制度這一百年大黨的獨特創造的精神價值和文明貢獻。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吳增禮進行題為《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的分享。他從深厚根基性、道路正確性、歷史代價不可重蹈性、多元動力不可阻擋性、領導力量不可替代性和不可缺少性、復雜變局不可退卻性和復興愿景不可西方性七個方面,嚴謹地論證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自身的國情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偉大進程的不可逆轉。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楊增崠進行題為《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的思考》的報告。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中華優秀文化的支撐,以新形態去引領人類的文明;其次,這種契合意味著在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方面兩者高度契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是對文化的再認識,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推崇。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鮑金進行題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的建構性維度》的匯報。他指出,意識形態的表達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原則,意識形態的生成具有自由精神。正是基于這兩點,他指出意識形態可以促進人類解放,可以對人類社會發揮出正面的建構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洪源從大會的主旨展開,追問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并舉了大量實例,批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呼吁不能離開經典著作的現實語境去理解馬克思。要在如此的追問中去對當下現實問題作出回應,要在正本清源中闡述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藍江以《數字經濟時代下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變化》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在數字經濟的境遇中,數據成為現代社會的生產資源。當下熱度非常高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最表端的數據產品,不能完全代表人工智能。他指出,數據的普及帶來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現階段當代大學生必須面對的。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任鵬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民主觀”作報告。他從內容、特征、要求闡明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從發生論、本質論、結構論、發展論、評價論五個維度闡釋人民至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充分地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
華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邱衛東進行題為《科學社會主義視域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寓意》的演講。他認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科學社會主義精神本質在21世紀的體現。推動構建這一共同體在科學社會主義進程中有重大歷史意義,不僅彰顯了當今時代的歷史發問、歷史本質、應有要求,而且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學術論壇》主編林智榮回顧了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提出,分析了“三大體系”建設的關鍵要素,即中央政策支持、學者的高質量研究成果、期刊提供健全的成果交流平臺,列舉了學者投稿和期刊選稿的一些困惑,并給出了建議。最后,他簡要介紹了《學術論壇》期刊的相關情況。
《中國教育報》理論周刊高級編輯張金嶺結合自己工作經歷,分析了發表論文困難的一些原因,比如,選題過于宏大,沒有把握好宣傳語言和學術語言的平衡關系,不能及時地研判宣傳重點熱點。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湘潭大學學報》主編顏佳華指出,論文選題要有高度的政治性,明確學科專業方向,體現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關注社會現象;論文標題要有吸引力,要精煉簡潔;行文要做到語言準確、流暢和專業。
《湖南社會科學》主編吳紀寧指出,我們學習馬克思,研究馬克思主義,不能去研究一些空洞的理論,要結合當前的最新政策,讓百姓從這些政策中得到實惠,從而更加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社會科學輯刊》李學成簡要介紹了該期刊一些情況,談到了辦刊基本方向、期刊需要什么樣的論文、期刊高質量發展,指出好文章要以責任擔當激勵人、以真誠情懷感染人、以思想創新啟發人。
《探索》原主編蔣英州簡要介紹了該期刊,認為學術論文寫作是一門技術活,包括找的技術、寫的技術、投的技術;要多觀察揣摩,要選好文章主題,多修改打磨;要體驗文章價值,多交流討論。
《浙江學刊》總編輯田明孝向大會介紹了該期刊,指出寫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章,第一方面要讀馬恩原著;第二方面要多讀黨的歷史文獻;第三方面要有理論自覺,要放在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自主知識體系的大框架里面去理解研究對象。
《思想戰線》主編蔣紅闡釋了黨的二十大的主題和主要成果,過去5年的工作和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等重大前沿問題。
《學術交流》副主編杜娟介紹了該期刊相關情況,指出期刊發展要響應二十大提的要求,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在形式上推陳出新,在傳播上要盡量擴大傳播范圍,在內容上要推陳出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常務副主編劉迪指出,論文選題要有傳播價值,要有比較思維,彰顯創新性,要突出問題意識;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要有對話的理念。她介紹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本專刊,是很多青年學者成長的搖籃,面向的作者群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些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也包括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學校黨建雨思想教育》羅鈺涵指出,論文要注重突出理論性,前瞻性,又重視現實性,及時宣傳貫徹黨中央的重要決策部署;選題要關注學科建設性和引領性,論文前后概念應該統一,語言有學理性。引言必須嚴謹。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總編輯戴利朝指出,數字化境遇中論文寫作挑戰與機遇并存;數字化時代論文寫作要做到“認祖歸宗”,突出專業性,選題有理、有問題意識,文章要自圓其說,論證自洽;要“投其所好”,選對期刊;要重視傳播優勢,做論文傳播者。數字化境遇是編輯和作者都需適應的。
《黨政研究》常務副主編劉彥武介紹了該期刊,提出了“新視角+主題”、“新理論+主題”、“新方法+主題”、“新區域+主題”、“新對象+主題”五類學術創新和選題參考,指出文章的結構要反映作者的思路進程。
《學習論壇》常務副主編薛瑞漢分享了學術論文選題的一些策略。一是選擇好的方向堅持下去,以在自己領域精耕細作;二是選擇難易適中的選題,要有具體的范圍;三是緊跟黨中央和國家重大部署,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四是研究要有價值;五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副編審劉成介紹說,該期刊始終秉持全球視野,聚焦理論問題前沿,在國內首先刊發了與chatgpt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論文,在國內引起不小反響。他認為,辦刊要抓住優先盤、基本盤、重點盤。
《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編屈曉婷以《以學術期刊助力大思政體系建設》為題做了匯報。她指出,思想政治學術期刊助力大思政體系建設的關鍵在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為此,要突出理論研究的問題意識,把研究落實到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建議作者要讀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應該始終關注四個方面:選題新穎、主題明確、問題聚焦、指導實踐。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編輯部主任張世貴指出,該刊歷史悠久、受眾廣泛,開設欄目多樣,涵蓋各種領域。該刊旨在為黨政干部提供指導和啟示,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期刊特別注重對領導干部的關注和報道。
《求是學刊》編輯付洪泉從自己辦刊經驗出發,介紹了期刊的情況,結合實例,認為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文章存在的普遍問題是過于空洞,學理性匱乏,強調寫文章之前必須要加強理論儲備,夯實理論基礎,建議研究者要廣泛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的文獻,學習中西文化經典。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責任編輯張建富指出,言之有物、語言精練、層次清晰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認為,判斷一篇文章質量有4個要素:選題文字的表述,語言的功力,觀點鮮明論證嚴謹,邏輯層次清晰。他建議研究者一是學會模仿,二是請教前輩,三要有耐心去打磨。
《江海學刊》編輯馮瀟介紹說,期刊始終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的討論,力圖做到與學科共成長,與學者共促進,與同行共交流。基于綜合性趨勢,期刊在欄目設計上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她建議學者從理論學術層面找一個自己把握并且感興趣的切入點,利用這個切入點把大理論和活生生的現實結合起來,做持續性研究。
《思想理論戰線》副主編吳愛軍首先介紹自己刊物的歷史沿革。結合期刊的收稿要求,她對作者的投稿提出兩個重點的建議,一是寫稿要對報紙類文章還是理論宣傳類期刊定好位;二是投稿要對號入座,寫什么樣的稿件投稿相應的刊物。他還建議青年學者要和編輯部多溝通,勿盲目投稿,同時規范學術研究、以耐心和恒心對待學術寫作。
大會閉幕式由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守仁進行總結講話。他對本次大會的舉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本次大會是一場高水平高質量的大會,是一次追求真理、堅定理想的大會。他期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人堅守著對真理的探索、對現實的關懷、對問題的思考繼續前行。
據悉,本次大會共收到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單位的師生總投稿1157篇。經評審專家組評選出135篇論文入選本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