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中華美學精神”的深度探尋
——“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發布會暨中國古代美學的當代研究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
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安徽教育出版社主辦,華東師范大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中華美學學會中國美學學術委員會協辦的“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發布會暨中國古代美學的當代研究學術討論會于2023年4月22日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舉行。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王嘉軍教授主持,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曹友誼到會祝賀并致辭,安徽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何客介紹叢書出版相關情況,北京師范大學劉成紀教授表示祝賀并對“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研究的時代性與歷史性予以肯定。來自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三十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朱志榮教授主編的“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共有《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方法論》《中華美學的意象理論》《中華美學的感興精神》《中華多民族美學研究》《中華書畫的詩性精神》《中華美學的現代轉型》六冊著作,以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理論與實踐為研究對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與現代轉型的視野,既有對中國古代美學、哲學、藝術學重要觀念、概念、范疇和命題的研究,也有對中華美學精神的嬗變軌跡、民族融合、現代轉型和影響價值的探討,通過回溯中華傳統美學精神淵源,建構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彰顯出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理論與實踐的獨特面貌,為構建當代中國美學話語體系提供支持。
與會學者肯定了“中華美學精神”叢書對中華美學精神的深入探尋,認為本叢書將中華美學置于豐富的中華文化大背景中,理論與實踐并進,歷史語境與當代語境相結合,著力于中華美學和藝術精神的理論溯源,對于我國當代的美學學科建設、審美教育和藝術實踐,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的基本理論再探
六位作者從美學研究方法論、中華美學與藝術理論、多民族多門類藝術實踐等方面組編本套叢書,既是對中華美學精神理論體系建構的嘗試,也是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實踐。
朱志榮教授所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研究方法論》從方法論入手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生成發展的規律和特征,從五個方面關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繼承與創新,即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追源溯流,從美學思想資源的角度進行闡釋,從比較的角度借鑒西方美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中西參證,從美學本體的角度進行理論建構,從實踐角度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五個方面自覺的方法論意識貫通了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古今發展、中西對比和現代轉型等問題,以挖掘出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真諦和當代價值。
中南大學毛宣國教授介紹了所著《中華美學的意象理論》,他將意象放置在哲學美學的范疇下進行研究,意象以意為主體,以象為載體,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由此,毛宣國教授明確“意象”作為中國古代美學核心范疇的地位,梳理了自先秦兩漢至明清的中國古代意象理論的演進,并對近代意象研究予以回顧,從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葉朗以及朱志榮的意象研究和相關論爭進行進一步明晰對意象的討論。
江西師范大學陶水平教授所著《中華美學的感興精神》將中華美學中的“感興”思維置于藝術審美活動中進行考察。作為一個綿延數千年歷史的中華古典美學理論傳統,感興美學在歷代詩人藝術家和美學家的藝術創作、理論建構和不斷闡釋中發展,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感興審美是“既感又興”的生命精神活動,感興美學是中華美學精神最為生動燦爛的感性顯現和理論表征。
中國藝術研究院楊明剛研究員所著《中華美學的現代轉型》在世界文明的視野中探討中華美學的現代轉型問題。楊明剛研究員立足中華傳統美學在面對新時代挑戰下的繼承、發展與創新這一立場,參證西方美學的理論資源,從傳統學術現代轉向、傳統美學現代轉向、文學藝術審美演進三方面揭示出肇始于明清之際的中華傳統美學轉型之動因、方向、范式及局限。由此體現出中華美學精神在賡續傳統、繼承融通、嬗遞潛變中所具有的堅韌生命力。
二、中華多民族審美與書畫藝術實踐考察
本套叢書也從中國多民族審美與藝術實踐、中華書畫藝術審美實踐中抽繹歸納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和藝術實踐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四川大學李祥林教授所著《中華多民族美學研究》以中華多民族美學的豐富性和完整性為立足點,貫通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藝術學等學科,以開放包容的目光細察各族美學之間多元互補和彼此交融,以及由此互動性地生成的中華美學與藝術精神。
江蘇大學張同標教授所著為《中華書畫的詩性精神》。中國書畫藝術中所體現出的“品格”是其關注要點,其中體現出中國書畫創作者搜妙創真、格法氣韻的天道,是區別于西方繪畫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張同標尤其指出“文人”在中國書畫藝術創作中所發揮的指導性作用,其在中國書畫品評中所形成的基調,指導了書畫藝術的走向。
與會專家在聽取叢書作者報告后,也從不同角度出發進行了評議。
南開大學薛富興教授評論說,我們需要對“中華美學精神”概念作拓展,不能僅僅局限于發源于中華文化的精神,在民族性的基礎上,還應挖掘中華文化的普適性,即用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研究中華文化的普適性問題,這也是朱志榮教授研究方法框架中所體現的自覺意識。
復旦大學謝金良教授探討了本套叢書關注“多民族”美學的整體性視點,同時討論了“多民族”與“少數民族”在美學研究中的主體界定問題,認為這一界定對后續學界的研究具有澄明性的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余開亮教授以“什么能代表中華美學精神”引出評議,叢書中所關注的“感興”“意象”兩大范疇、書畫理論的詩性精神、多民族美學以及中華美學的現代轉型都是在回應這個問題。
揚州大學簡圣宇教授關注中國古代美學如何在現代激發活力,本套叢書挖掘中華美學精神中可與西方進行對話的部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三、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體系建構
以“中華美學精神”叢書發布為引,與會專家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體系建構問題,從傳統美學理論與范疇、美學制度與方法、美學現代轉型與當代價值、各門類藝術實踐等方面展開討論。
復旦大學謝金良教授從易學傳統出發,試論了易學與審美文化相結合的必要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重視易學與審美的結合研究,更有利于深入認識宇宙世界的宏觀與精微,更有利于引導人們在生活中正確地體悟道并審察美,真正增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南開大學薛富興教授討論了中國古代美學的范疇問題,以“精致化”這一發展性范疇對自漢至明清的藝術路徑進行討論。
上海師范大學王宏超教授關注當代學科制度對中國美學的影響,探討中國現代美學的學科制度與知識譜系下的美學發明。從學科史看,中國美學是如何進入中國學術制度和學科制度之中,這是需要回答的問題。(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