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潘家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博導)
“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材”,潘家華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氣候變化一般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現象,一個科學問題。以各種自然氣象災害為表征的氣候異常影響人類正常社會經濟活動自古有之,雖然具有“黑天鵝”屬性,但災害防范與應對似乎也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但20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關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引致全球長期增溫態勢的氣候變化新認知,顯然超出了“自然”范疇。這一意義上的氣候變化,經過國際學術界近半個世紀的觀測研究辨析,有別于自然異變,主要歸咎于人類活動,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的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持續大規模土地利用變化致使自然界的碳減匯增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快速攀升、全球地表增溫、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極端天氣事件頻次增加強度增大、生物多樣性銳減,氣候安全問題嚴重威脅人類未來生存與發展。
氣候變化經濟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悖論
“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因之于人類活動,防范、中止,抑或逆轉氣候變化,就需要人類改變行為,采取行動。而人類活動的指向性十分明確:趨利避害。不論是企業資產負債表編制,還是國民經濟財富核算,目標函數都是當期收益的最大化,例如企業利潤增加多少,經濟增長率有多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在給定的技術及經濟條件下,會負向影響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品質,企業減少盈利,經濟增長降速,以貨幣收入計算的國民福祉不增反降。而減排的收益是未來氣候風險的減少和弱化。也就是說,減排成本是當期的、確定的、具有明確行動主體的;減排的收益是未來的、不確定的,是屬于全球或全人類的。這樣,工業革命后發端于功利主義倫理原則而發展、演進的常規或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對于氣候變化“病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開出一個處方,觸發更多毛病。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歐美一些主流經濟學家試圖將“當期的、確定的、具有明確主體的”成本和“未來的、不確定的、全球的”收益綜合一體分析,從而一門新興的學科,即氣候變化經濟學也就萌生了。
由此可見,氣候變化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本與收益在主體與時間上的錯位問題是一個悖論,在工業文明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下,求解顯然是困難的。從199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以來,只是部分的、有限的進展;正解在現行經濟學學科體系下,可能不存在。不僅如此,溫室氣體排放與發展權益關聯。工業革命以來的統計數據表明,收入水平高者,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內部富人與窮人之間,當前誰該減、減多少,成為了一個規范經濟學的國際和人際公平問題。更有甚者,氣候已經而且正在變化,那些歷史排放多、當前排放高的發達國家由于資金充裕、技術能力強,可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那些歷史排放少、當前排放低的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技術落后,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損失多、損害大。這又成為一個倫理層面的氣候公正問題。不論是減排,還是減少損失損害,均需要資金與技術。錢從哪兒來?如果籌到錢,又該如何用?由于比較優勢的存在,國際貿易是雙贏選擇,但是如果產品和服務中所含的碳納入成本核算,不僅比較優勢發生改變,而且也出現隱含于產品的碳排放,呈現生產與消費的空間錯位。經濟學理論表明市場是最有效的。如果有限的碳排放配額能夠通過市場配置,碳效率是最高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方位的行動。如果一個社區、一座城市能夠實現低碳或近零碳,其集合體國家,也就可能走向近零碳。然而,溫室氣體不僅僅是二氧化碳,不僅僅是化石能源燃燒。碳市場建立、零碳社會建設,碳的核算方法必須科學準確。氣候安全是人類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治理是一個艱巨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問題,需要國際社會采取共同行動。
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步入新的境界
令人欣喜的是,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莊重宣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又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履行承諾。在飽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擾的2020年歲末的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的講話中宣布中國進一步提振雄心,在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再次強調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中國的擔當和奉獻放大和激發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反響。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明確表示在2050年前后實現凈零排放,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提出凈零排放的目標;美國也在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后于2021年2月19日重新加入。保障氣候安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步入新的境界。
人類活動引致的氣候變化,是工業文明的產物,隨工業化進程而加劇;基于工業文明發展范式的經濟學原理,可以在局部或單個問題上提供解決方案,但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徹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這就需要在生態文明的發展范式下,開拓創新,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新氣候變化經濟學。